庆云古诗词

庆云古诗词

抖音给普通人的流量扶持 被官方选中获得dou+流量奖励

互联资讯 0

淘宝搜:【天降红包222】领超级红包,京东搜:【天降红包222】
淘宝互助,淘宝双11微信互助群关注公众号 【淘姐妹】

抖音给普通人带来什么好处,抖音给普通人的机会有哪些,抖音给普通人创造了风口,抖音给普通人发红包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惊蛰研究所,作者 | 小满

在中文互联网,普通人因为踩中流量密码而迅速爆红的案例从未停止更新,伴随网络带宽的提升,人们的注意力从文字、图片转向视频,普通人走红的速度越来越快,流量的价值也有了新的定义。

事实上,凭借突如其来的流量“逆天改命”的人仅仅是凤毛麟角,更多“被流量选中的人”都成为互联网上一段过时的谈资。在如今这个视流量为商业命脉的网络环境下,用户的盲从与麻木在平台的引导下,逐渐成为一种魔咒,让善于操纵流量的人盆满钵满,给更多无意成为公众焦点的普通人带来麻烦。

艺术家安迪·沃霍尔曾“预言”:每个人都可能在15分钟内出名。但是在1987年就已辞世的安迪·沃霍尔可能没想到,互联网的出现正在让普通人成名的时间不断缩短。

2004年,在门户网站的推波助澜下,芙蓉姐姐仅凭发布在论坛里的几张神态自信、动作浮夸的照片就迅速走红,成为“网红鼻祖”。面对网络上的各种嘲讽,芙蓉姐姐不以为然,甚至网友们骂得越惨,她反而越活跃。

在随后的几年里,芙蓉姐姐推出个人原创单曲、担任网络节目主持人,以及参演话剧和电影。在今天来看,芙蓉姐姐的成名完全是“黑红”的代表案例,因为其知名度几乎靠被网友群嘲所得,但这并不妨碍她获得事业上的成功。最近一次出现在公众面前时,芙蓉姐姐已经是事业有成的企业家,与当初那个动作浮夸的网红判若两人。

社交媒体时代,评论、点赞、转发等互动功能让人与人之间有了平等且高效的交流机会。李子柒、Papi酱等“二代网红”,凭借差异化的内容特色收获大量粉丝,迅速实现商业价值的变现。Papi酱的视频账号只更新了一年,就以2200万元的拍卖价格卖出首条贴片广告,走红路径相同的李子柒更是被传年收入高达1.68亿。

而在短视频和直播占据流量C位的当下,素人到“网红”的成功路径,已经变得足够短。2018年,仅仅是在地下停车场录制的一条10秒“社会摇”短片,就让温婉一夜之间成为“抖音网红鼻祖”。此后,被意外“发掘”的沈巍甚至都不用自己动手,只是借助网友的镜头就一步步成为“流浪大师”,并且通过直播和个人网站拥有200万身价。

被流量选中的好处不只素人深有体会,连明星也深受其益。去年刘u宏与王心凌先后翻红,前者单日涨粉三四百万、2个月收获7000余万的粉丝,完成从“过气男艺人”到头部主播的转变;后者则在40岁的年纪回归一线明星行列,广告代言费也从100万暴涨三倍至300万。

从上述这段略显简洁的“中国网红发展简史”中可以看到,“被流量选中的人”堪称时代的幸运儿,他们无一不在流量的助推下走上人生巅峰。但作为围观者的我们也能明确意识到,相对于芙蓉姐姐靠“扮丑”走红的时代,如今普通人已经不能只靠自己就实现走红。

在追逐流量的道路上,的确有一些人天生对流量有着敏锐的嗅觉。

善舞者如咪蒙,从现实生活中女性群体遭遇的各种困难中取材,迎合“弱者”的情绪需求,借助简练幽默、略显出格的语言表达,抓住读者的情绪G点、收获千万粉丝。对人性痛点和弱点的挖掘正中女性群体下怀,因此咪蒙以成为群体情绪发泄出口的方式捕获了流量。虽然后来因为公众对其内容真实性的质疑与声讨,导致咪蒙自媒体账号停更、团队解散,但这种捕获流量的手段却并未消失。

今年3月,咪蒙被曝在短视频平台“复活”,旗下MCN的4个短视频账号仍然以情绪流量为套路,聚焦年轻女性和小镇青年市场,粉丝量已超7000万。撕掉虚假创作的标签、转而直接以虚构剧情示人的“咪蒙制造”,反而收获了更大的成功,这反映出用户对这类情绪化内容的需求,用户与内容之间的供求关系带来的稳定流量也迎合了平台的利益。但是对比咪蒙这样能够捕获流量并且从中获益的少数人,更多意外走红的普通人,只是互联网浪潮里昙花一现的谈资。

2014年,庞麦郎的《我的滑板鞋》成为那一年的现象级歌曲。不幸的是,收获流量后的庞麦郎并未真正获得成功,反而成为流量时代的牺牲品。成名后的庞麦郎一边沉浸在“国际化歌手”的幻觉中,一边又因为没有新作品以及现场演唱水平堪忧抗拒商演。经纪公司斥资百万包装的《我的滑板鞋》,庞麦郎没有版权,他自己也意识到公司一手打造他,只是为了赚取流量完成变现。在不切实际的音乐梦与经纪公司商业目的的碾压下,庞麦郎选择出逃,也因此面临巨额索赔。

2021年,庞麦郎再次被公众注意到,是因为患有严重的精神分裂被送入精神病院。几个月后,庞麦郎又被发现在直播间唱歌带货,身旁的助理因为其歌声难听而憋笑的场面,意外成为一个新的热点。庞麦郎也未曾想过,自己时隔7年后公开露面,依然被当成“小丑”来取笑和消遣。

在直播间外,还有更多渴望成为“庞麦郎”的人投来羡慕的目光。但是与懂得如何掌握流量的咪蒙,以及由经纪公司操刀流量炒作的庞麦郎不同,并没有掌握流量能力的普通人,即便是被流量意外“砸”中,也难逃悲剧的结局。

一如“锦鲤女孩信小呆”,因为在微博中了“一亿大奖”获得空前的关注。在为兑奖辞去IT工程师的工作、花光20多万元积蓄后,信小呆选择转行直播带货。在明星带货都会冷场的直播行业,半路出家的“锦鲤”并不顺利,不仅直播间人气平平,还因为带货山寨产品遭遇网友斥责。距离中奖已经过去4年,曾经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生、IT工程师,如今却没钱没工作。

“信小呆”不是个例,但至少是幸运的。在“寒门再难出贵子”的当下,还有更多渴望一夜成名的人,加入到争夺流量的战场上,他们无比勇敢却也遍体鳞伤。

被调侃用直播振兴老工业基地的东北主播们,靠喊麦、花手和社会摇一度抢占短视频和直播内容的流量高地,但其中成功者寥寥。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在为观众带来“文化优越感”、满足平台用户的恶趣味后,自己被贴上低俗内容的标签,被淹没在每天数以万计的直播间里。他们好像是选择了追逐流量的道路,但也一直在等待被流量选择。

在外界看来,被流量选中就意味着成为网红、飞黄腾达,但普通人在意外走红后,可能不仅不能实现一夜爆红,还会因此打乱原本的生活节奏。

去年8月,在武汉街头卖糖水的“糖水爷爷”,因为售卖2元一杯并且还能无限续杯的糖水登上热搜。起初舆论的关注点是老人卖糖水17年不涨价,但随后在相关新闻的评论里开始出现对食品卫生的质疑以及对老人的人身攻击,甚至有言论造谣老人卖糖水是因为子孙不孝、无依无靠。后来为了恢复平静的生活,“糖水爷爷”被迫放弃糖水生意不再出摊。

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最近走红的“挖呀挖女幼师”身上。由于该女幼师并非“挖呀挖”作品的原创作者,于是有网友指责其蹭其他博主热点,还有网友在几个同时期发布相同内容的博主之间挑起对立,导致“挖呀挖女幼师”遭遇人身攻击。而在直播涨粉百万后,关于女幼师离职签约直播公司的谣言也开始大肆传播。

上述两个事件反映出,互联网的传播机制下,人们对于事实的了解有限,对事件中的人物的认知也是偏狭的。人们一边渴望通过互联网了解和关注世界和他人,但对事情的真相又缺乏必要的关心,常常仅凭自己狭隘的理解和无端的揣度,对他人施加语言暴力。原本只是想记录生活的普通人,却因为被流量选中,失去安稳的生活,这种现象已经成为互联网时代,可能发生在每个人身上的意外。

坦白说,流量作为互联网传播环境下价值传递的具体表现,理应得到重视。消费行为学的AIDMA经典模型告诉我们,引起消费者的注意是促进消费行为产生的开端。而在互联网上,各种内容平台因为集中承载了大量用户的注意力,拥有了潜在的商业价值。

但是吸引注意力的手段有很多种,而人类天生对猎奇、情绪化和夸张化的内容更感兴趣。因此在缺乏正确引导、没有监管和行业规范的情况下,就产生了用低劣内容收割流量的可能。

传播学中的“把关人理论”表明,媒体在传播信息时,会有一个“把关人”角色对信息进行过滤和筛选,只向受众传递符合其价值观和利益的内容。过去,承担社会责任的新闻媒体就是自己的“把关人”,并且在信息筛选的尺度和导向往往是积极的。但平台和用户在各自争抢流量的比赛中,正向价值观的引导可能会被选择性忽略,追求利益最大化成为优先级更高的发展目标。

19世纪末,西方新闻界曾爆发“黄色新闻大战”,为了迎合大众的恶趣味,大量渲染情绪、描述夸张,甚至是虚构的新闻内容污染了公众传播环境。在互联网传播环境下,除了媒体和受众外,平台作为承接网络流量的渠道和场景,同样拥有强烈的流量需求和炒作动机。

在追逐流量的时代背景下,平台常常使用量化目标激励内容生产,但基于互联网用户碎片化的阅读习惯以及情绪化、猎奇向等内容偏好,内容的真实性以及质量无法简单量化,个体容易在平台机制的引导下误入歧途。不仅如此,平台也会从用户内容池中挖掘和打造新的热点、投喂给用户,用户却没有拒绝被流量选中的权利。

身处流量思维引导内容生产的互联网语境,频繁上新的“热搜”和“网红”不完全是依据用户主观意愿形成的焦点,其中也存在平台和“咪蒙”们投向普通人的流量诱饵。而要避免这一现象产生,就需要每个人做好自己的“把关人”,有意识地降低对低劣内容的兴趣。

但在理智围观者越来越少的舆论环境中,个体的积极表达往往会陷入沉默的螺旋,负面的偏好占据市场的主动权。于是,被流量选中的人既有一朝成名的机会,也有成为互联网谈资昙花一现,甚至是遭遇网络暴力的风险。

照此发展下去,有一天人们会意识到,在平台操控的流量游戏里,被流量选中的人也是生产流量的机器。而“把关人”的缺失,则有可能让用户在“黄色新闻”和无脑热点的投喂下,失去价值判断的能力。

当“走红”意味着有可能被网暴、情绪化的短视频成为攫取流量的财富密码,受众或许也应该开始思考,被流量选中的结局是否真的如想象般美好? 



用数字技术赋能文旅高质量发展 如何推动数字文旅高质量发展

数字技术赋能文化产业,数字赋能旅游,数字赋能全域旅游,数字技术与文旅产业相融合

转自:中国旅游报

□ 崔艳天

数字化已成为推动文旅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力量。提升理论、内容、产品、技术、载体创新能力,推动文旅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慧化、品质化发展是新时期的重要任务。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近年来,数字技术全面赋能文旅产业创意、生产、传播、消费、服务、管理全链条,数字化已成为推动文旅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力量。提升理论、内容、产品、技术、载体创新能力,推动文旅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慧化、品质化发展是新时期的重要任务。

一、数字化成为推动文旅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力量

一是提升供给质量。通过创意赋能和5G、虚拟现实、全息投影等新技术的运用,不断创新云旅游、云游戏、云演艺、云展览、数字孪生景区等新业态,在极大提升旅游体验的同时,使旅游信息获取、出行决策、旅游产品预订到回顾评价各个环节都得到优化提升。尤其是基于大数据反馈的产品设计与营销模式,使得文旅产品和服务的个性化、专业化、精细化、高端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二是优化供给方式。数字化时代,数据的流通和利用是数字文旅产业发展的重要动能,数据作为新的生产要素,成为文旅企业的重要资产。一方面,景区和文旅企业、旅行社将更加依赖旅游大数据,通过对游客消费行为进行分析,确定旅游消费群体及偏好,从而反馈于供给决策。另一方面,文旅内容作为持续吸引游客的资源,用户生产内容(UGC)、专业用户生产内容(PU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等多元供给模式将会使更多的内容策划者、生产者和运营者加入文旅行业,创作更加丰富、高效的文旅内容资源。

三是增加供给主体。数字平台的快速发展,大大降低了中小企业和大众创意者参与的门槛及参与成本。通过小红书、抖音、视频号等新媒体平台,景区游客既是消费者,也是内容创意的供给者,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文旅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主体。在汇聚多元内容和创意的短视频平台上,文旅内容不断积聚。2021年,抖音平台发布旅游相关打卡视频的作者超过7900万人,旅游打卡视频数超3.9亿个。

四是提升供给效率。在线式、远程式、协同式旅游消费,解决了部分文旅产品强限时性、强地域性的问题,在提供体验更佳、服务更便捷文旅产品和服务的同时,大大提升了供给效率。例如,通过3D+VR技术可以实现沉浸式的线上远程酒店预订,克服了平面图片细节展示不足的缺点。马蜂窝推出的北极星攻略,用更加系统化、结构化的攻略内容,为游客搭建起从“发现”到“抵达”所需的一站式旅游信息岛。

二、数字文旅产业发展呈现新动向

一是文旅产品和服务形态推陈出新。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国文旅产品生产、传播、消费系统,以及传统景区、文博场馆、旅行社等领域,已经全面升级变革成为以“互联网+”为主要载体的数字化系统。一方面,“云观展”“云旅游”“云演艺”等业态,大大拓展了文旅消费的形态与载体空间。例如国家文物局通过“博物馆网上展览平台”,集中整合各地博物馆资源,分6批公布了全国31个省份400余个网上展示项目,在场馆地图、扫描识别、展览导览、智能语音等模块为各大博物馆提供技术服务,使现实版“博物馆奇妙夜”悄然走进人们的生活,赋予博物馆全新鲜活的表现形式。另一方面,文化遗产、绘画、书法、音乐、影视等资源以数字藏品的形式释放新价值,为传统行业探索出了价值共创新路径。2022年,舞剧《只此青绿》、陕西凤翔木版年画《天河配》推出数字藏品,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IP的新生命力。文旅产品和服务的形态、载体逐渐“终端化”、泛在化,成为大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是文旅消费新模式不断涌现。近年来,我国以网络视听、在线展览、在线演艺等为代表的新业态快速发展,呈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沉浸式、场景式、定制化消费成为重要趋势,逐渐呈现出交互性体验消费和社群消费等新特征。一方面,新技术赋能IP,通过文旅主题化、空间场景化、传播社交化等方式,使沉浸式体验成为文旅产业主流探索方向。以国漫为主题的数字景区――杭州狐妖小红娘景区在杭州市临安区河桥镇正式开业,利用3D投影技术(3Dmapping)、特斯拉电圈等技术,通过“动漫+科技”“日游+夜游”“线上+线下”等多种方式,增强游客的体验感和互动感,打造了集城市品牌体验、沉浸式夜游、主题观光于一体的国漫数字景区。另一方面,订阅经济、粉丝经济、IP衍生消费、虚拟数字文旅消费等新模式不断推陈出新,VR、AI等手段为客户提供更具个性化的场景和定制化的服务。元宇宙时代的到来,将为文旅景区提供数字孪生建模、3D渲染、全息成像等多种技术手段和沉浸式旅游服务体验,旅游产品的粘性将大大增强。

三是文旅产业生产经营模式不断迭代。一方面,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技术的通用化能力和工业化水平快速提升,将深刻变革文旅内容生产与交互范式。虚拟制作+社交营销将成为数字文旅产业重要的生产经营模式,推动内容制作流程和传播营销体系的智能化水平全面升级。另一方面,个性化、定制化、多元化的消费需求与智慧旅游生态的建构,将倒逼企业重构运营策略和组织形态,去中心化将成为经营常态。例如,OpenAI发布的GPT-4,不仅具备更加强大的语言理解能力,还能处理图像内容,将会打通传统旅行社、OTA、小红书、抖音等所有信息端口,使旅游信息服务形式产生重大改变,同时削弱旅行社在信息差方面的优势。OTA平台接入AI搜索引擎,将使实时化、智能化、视觉化私人旅游线路定制变成现实。携程就已经宣布接入百度类ChatGPT服务“文心一言”,开发基于AI的线路规划等服务。全球知名的OTA平台Booking推出了智能聊天机器人,全程陪同用户,帮助顾客了解酒店和旅游目的地的相关信息。总之,AI技术的成熟,将进一步推动景区运营、旅行社经营、酒店管理和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不断迭代创新。

三、打造四大体系推动数字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夯实新型基础设施体系

尽管新业态发展势头迅猛,但传统景区、文博场馆在5G覆盖、大数据集成、云平台建设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面临较为艰巨的任务。一是要加快推进5G网络在重点景区、度假区、文博场馆全覆盖,充分发挥其响应快、低延时的优势,鼓励发展景区数字虚拟解说、全息互动投影、无人机表演、夜间光影秀等产品,进一步提升人机交互、数字化体验的沉浸感。二是要紧抓建设“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契机,依托现有文旅资源及素材基础,加大横向部门和纵向行业数据融合归集力度,分类采集、梳理、对接文旅机构、科研院所和文旅内容生产机构的各类藏品数据、素材数据、标本数据,提炼优质数字文旅内容与IP。建设物理分散、逻辑集中、开放共享、安全可信的文旅数字资源服务及流通、交易体系,全面融入内容创作生产、创意设计以及城乡规划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中。三是要综合运用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手段,对重点旅游景区、酒店及重点交通设施、各类文旅场馆进行智慧化提升改造,打造可交互、沉浸感强的智慧景区、智慧旅行社、智慧酒店、智慧博物馆、智慧美术馆、智慧展览馆等设施体系。

(二)打造数字文旅创新体系

英国等发达国家数字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政府及学界对基础研究的重视。我国数字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要从基础研究入手,着力构建理论、内容、产品、技术、载体五大创新体系。一是要广泛调动全社会智力资源,打造数字文旅产业高端创新智库,为数字文旅产业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与资源聚合。二是围绕行业发展需求,组织一批科研攻关项目,开展对文旅内涵、艺术创作传播规律和原理、文旅与科技融合等问题的基础性研究和前瞻性研判,加强文旅资源数字化与内容挖掘技术、艺术创作与公共文旅服务共性技术、智能科学、体验科学技术、跨内容识别及分析等技术的研发,强化科技在旅游、演艺、娱乐、工艺美术、文旅会展等领域中的应用,推动文旅内容生产与传播体系创新。三是强化创新载体建设,以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文化和旅游部技术创新中心等为重点,建设一批5G+文旅、区块链+文旅、人工智能+文旅等示范应用场景,培育和认定一批文化和旅游领域创新型、科技型龙头企业,实施一批文旅产业科技创新工程项目。

(三)优化数字文旅供给体系

尽管近年来数字文旅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但从文旅产业结构来看,传统业态仍然比重过大,持续优化创新性数字文旅产品与服务,必要且紧迫。一是对全国优质文旅资源进行专业化挖掘、品牌化包装、系统化梳理、聚合化呈现,丰富以游客为中心的内容云,优化以服务为中心的功能云,通过标准化、共享化、交互化的方式,实现文旅内容供给向更深、更广、更细、更实的方向全面发展。推动在地、在场资源的在线化转化,支持文博场馆、景区景点、街区园区、文艺院团、非遗场所开发数字化产品和服务,将创作、生产和传播等向云上拓展。二是积极拥抱新技术,推进生产经营模式更新迭代。鼓励发展文字内容生成、语音生成、图像生成等人工智能内容生成应用,通过高效率、高质量的自动化内容生产机制提升创作生产效率,降低创作门槛,简化内容创作流程,提升大众通过人工智能平台参与文旅创作与供给的积极性。三是大力发展平台经济,鼓励众包、云外包、平台分包等新模式,培育文旅领域垂直电商供应链平台。四是打造一批虚拟文旅产业园区,鼓励数字文旅要素向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等重点功能平台集聚,建设一批数字文旅体验厅、数字文旅体验馆、数字文旅体验园,拓展数字文旅供给方式与供给空间。

(四)完善数字文旅消费体系

当前全球经济仍处于脆弱复苏之中,数字消费成为促进经济复苏、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一是要创新文旅消费模式,打造数字文旅消费场景,培育网络消费、定制消费、体验消费、智能消费、互动消费等新型消费。鼓励景区、文博单位、主题公园、园区街区与虚拟消费、社交电商、粉丝经济、订阅经济、众筹经济等新经济模式相结合。二是利用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超高清、物联网、VR、AR等技术,不断提升“云旅游”“云演出”“云看展”“云游戏”等文旅消费体验质量,培育壮大线上演播、数字创意、数字艺术、数字娱乐、沉浸式体验等文旅新业态。三是不断优化文旅消费补贴方式,鼓励举办文旅消费季、消费月、消费周、音乐节、设计周等活动。拓展联名信用卡、消费信贷、消费折扣、消费分期等新消费手段,推广电子票、云排队等网络消费新方式。提升文旅消费补贴手段,实现不同消费平台互通互认,进一步提振文旅消费活力。四是创新数字文旅传播营销方式,鼓励OTA平台与“一机游”相结合,通过“内容+社交+大数据推荐+电商”等模式,发挥线上互动、内容聚合、精准营销等优势,推动线上线下消费融合互促。

(注:本文系陕西省社科基金“陕西省数字文化产业创新路径与协同机制研究”[2021J025]、陕西省教育厅招标课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陕西省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20JT004]的部分成果。)

(作者单位:长安大学人文学院)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