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云古诗词

庆云古诗词

基金行业掀起调研直播潮 大家对基金什么赛道感兴趣

互联资讯 0
基金行业掀起的热潮,基金业已成为,基金行业已经成为什么重要力量,2021基金行业

  来源:国际金融报

  在基金经理眼中,ChatGPT这类AI工具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今年以来,ChatGPT(OpenAI研发的通用聊天机器人)的风靡带来人工智能的爆火,AIGC(人工智能技术生成内容)成为了其中最热议的话题。与AIGC有关的游戏、云计算、半导体、电子元件等板块均有过不错表现。

  但随着更强大的模型GPT-4出现,全球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反对声音。3月底,数千位专家学者呼吁暂停训练更强大的AI(人工智能)系统。随后,ChatGPT背后的公司OpenAI官方也开始大面积封号,禁止使用亚洲节点登录。

  不过,对于相关投资,经历过科技股牛熊周期的长城数字经济基金经理韩林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人工智能行业的渗透率处于快速上升阶段,目前或是投资阶段的“甜蜜期”,他会积极关注类似于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的板块投资。

  AI产业端的进展很有趣

  今年2月开始,AI主题在二级市场十分火热,公募基金也开始密切关注。

  身为一名擅长科技成长行业投资的基金经理,韩林也注意到了上述现象,同时,他也是ChatGPT的体验用户。

  我在春节期间就用ChatGPT给女儿测试写寒假作业的读书笔记”,韩林对ChatGPT给某本童书写笔记的效果感到惊艳,这与传统意义上的搜索引擎不同,它确实有总结、整理的能力。

  随着人工智能版本的更迭,韩林发现近期的AI笔记工具功能较春节期间时进一步强大,一篇AI完成的小学生竞选班干部的文稿甚至可以直接使用。他还尝试用AI软件写一篇关于基金的宣传文档,虽然在专业人士看来还不够成熟,但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该文档已具备可读性。

  韩林还注意到,人工智能可能已经对投资行业带来了细微影响,“自动化投资或者量化投资交易占比应该会上升,对主动权益投资的影响更多是体现在投资研究工作的辅助上,比如信息搜集等整理工作。而一些生涩的上市公司会议纪要,在经过ChatGPT的整理之后,会变得很有可读性。

  “ChatGPT的体验虽然很惊艳,但用户范畴相对窄了一些,GPT3.5还是文生文状态,GPT4开始有多模态体验,比如文生图、文生视频、图生图,这些对于使用者而言是辅助性工具。”韩林使用ChatGPT之后的感觉是,未来人工智能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上海地铁站内某一幅由人工智能生成的图画 夏悦超/摄

  与此同时,韩林一直关注着人工智能的最新动态,微软office的Copilot发布会、百度文心一言发布会,以及前不久演示了AI大模型的三六零集团战略发布会,他都一场不落地进行了观看和学习,“产业端的进展挺有意思”。

  AI大模型在近期的“惊艳”表现,让人们对其未来发展充满憧憬。韩林认为,这会朝着AGI(通用人工智能)的方向发展。目前电影里已经出现了使用场景,比如《钢铁侠》中,和托尼史塔克通话的人工智能管家贾维斯,它不仅能独立思考,还能计算信息。再比如《黑客帝国》和《生化危机》,这两部电影中的人工智能甚至已进化到站在人类对立面的阶段,但那是非常远期的样子。

  若从中期维度看,韩林认为,人工智能更多的是多模态应用,即在不同文本、图片、视频、音频等传播媒介之间的交互。再往后看,大部分任务都能交给通用人工智能。

  当前是投资AI甜蜜期

  当前积极拥抱人工智能相关公司似乎是个不错的选择。

  韩林认为,人工智能产业处于渗透率快速上行的阶段,目前是投资比较甜蜜的时期。如果某些行业板块渗透率已经达到相对较高、提升速率较慢的阶段,那么他会重视是不是已经到了竞争激烈、行业增速逐渐放缓的阶段。

  “如果用相对间接的方法来计算,去年全球服务器硬件产品出货量约1300万台,其中14万台是人工智能服务器,折算后,人工智能服务器占整体服务器的渗透率刚超过1%,这是非常低的阶段。通过产业链调研,目前渗透率处在快速上升时期,可能已经从去年的1%上升到今年的2.5%-3%。”韩林表示,基于这些数据,他会持续关注人工智能行业。

  人工智能的甜蜜投资期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

  韩林初步判断,从全年投资维度来讲,人工智能也许都是一个投资研究的热门方向,甚至持续时间更长。至于能维持多久,应该分两个层面来谈:

  一是产业层面的持续性。短短几个月,海外科技巨头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已出现更迭,从GPT3.5变成GPT4,也许之后的GPT5大模型会进一步更迭。同时,国内外有很多互联网科技公司将应用案例落地。从产业层面来说,持续度肯定非常强,微软公司已先行一步,其他公司也会思考如何竞争,这其中会有很多产业层面的催化剂;

  二是投资层面的持续性。这需要跟宏观经济、流动性环境结合来看,比如,中国的宏观经济复苏力度维持在相对弱的过程,市场流动性环境相对温和,比较有利于科技成长、人工智能这些更偏向远期发展的行业板块。

  但韩林也表示,目前股票市场存在的很多ChatGPT之类的概念股,只是单纯概念上的关联,不一定是业务层面的关联,这类股票有一定风险。

  那么,如何筛选靠谱的公司?韩林认为,首先,该公司的技术要有一定的积累沉淀;其次,还要有能转化成产品的能力;最后是商业模式能落地,将来能转化成收入和利润。“现阶段我们会找提供算力、基础软硬件的企业。之后会考虑把应用类企业也纳入视野”。

  AI和数字经济是两大主线

  最近两个月,由于ChatGPT的流行,使得人工智能受到了空前的关注度。“TMT板块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发生这么大的产业级别变革。”韩林感慨道。

  虽然新能源同样是好赛道,但行业渗透率已经相对较高,一些细分领域的盈利能力正在面临调整。而TMT的行业变化可能比新能源行业当前的变化更显性、更剧烈,加上经济弱复苏,可能市场的关注点会偏向更远期的行业,所以从新能源转移到了TMT的人工智能赛道。

  在人工智能的推动下,数字经济可能是今年科技产业层面另一条大的主线,这是韩林重点关注的两条投资主线,并且有一定重叠和交集。

  在韩林看来,数字经济是自上而下,从宏观政策层面出发,逐渐往各个产业渗透、拓展。人工智能更多是自下而上,从产业层面出发,海外领先的科技巨头引领产业趋势,吸引国内公司积极投入。二者的结合点是,大量投资标的都在TMT领域。

  韩林表示,可以把数字经济从投资的角度分成两个大类,一个是数字产业化,一个是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是给数字经济提供基础设施的板块,一类是通信、计算机硬件、电子板块等。另一类则是数字经济运行的平台和应用,比如传媒、互联网等板块。而产业数字化就是千行百业都能被数字化所改造、所升级,这涉及的行业比较多,可以关注相对景气的行业。

  与人工智能对比,虽然数字经济表现相对较弱,春节之后相对沉寂,此前主要依靠政策面的催化剂。但在上海调研时,韩林发现,数字经济产业的发展脉络比较清晰,自上而下向各个行业板块扩展的逻辑非常通顺,只是现在交易量或者数据层面还没到爆发的点。

  “数字经济刚刚开始萌芽,刚开始在一些领先的城市有所表现,这个时间周期比较长。我们了解到,中国的很多城市还在学习数字经济的市场如何发展,这需要一个过程。在更长的投资维度,这些东西会逐渐浮出水面,围绕着数字经济供应商,其投资价值也会逐渐浮现出来。从中周期的投资维度上,我肯定会加大力度做这个方向的投研。”韩林表示。

  遵循四个“率”选择公司

  韩林本硕均毕业于复旦大学微电子专业,对科技产业有着长达19年的跟踪学习与研究(7年专业学习+6年研究+6年投资),扎实的沉淀让他对科技产品、科创技术、产业发展趋势的理解更为深入,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科技实力派基金经理。投资方向上,他特别擅长科技成长领域的投资,过往管理的多只基金产品先后涉及数字经济、信息传媒、尖端科技、物联网等方向。

  “我的投资风格的形成与过去在科技成长领域深耕多年有关。”翰林表示。

  多年来,韩林始终在能力圈范围内做研究,他的投资选股框架是中观行业优先的方法论。“首先,不断跟踪产业,了解其变化的情况;其次,从关注的行业找到高景气的中观行业,所谓高景气就是景气拐点明确向上或者趋势已经发生向上的改变;再次,选定相对高景气的中观行业,在这个细分行业做产业链的调研研究;最后,遵循‘四个率’的选股方法,即先寻找增长率高、渗透率快速提升的景气行业,再优选市占率和利润率较高的个股,力争赚行业景气提升和公司内生增长的钱。”

  目前TMT是二级市场表现较为活跃的行业,这恰好又是韩林的能力圈,得益于过往的扎实积累,他对于技术产业趋势的理解往往更快、更前瞻,标的的筛选也会更顺畅。但他也不会把全部精力集中在相对远期的行业上,也会关注相对传统的板块,比如电子行业中的半导体板块。该板块目前处于行业景气下行的周期,从周期成长的角度来讲,它已经接近半导体周期底部,未来一两个季度或能看到行业景气触底向上的过程。

  ChatGPT的出现对很多行业带来了挑战和影响,理工科背景出身的韩林,始终对科技成长行业充满求知欲和好奇心,基金经理这份工作使他对信息搜集整理、行业的理解、个股的认知、宏观政策的判断等更加敏锐。他表示会去学习更多有关AI的知识,也会在资产配置上,积极关注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的相关板块,“当基金经理很有趣,我愿意在科技这条赛道上深耕”。

2023和百万基民在新浪财经定投基金,一键购买抓住更好投资机遇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吴剑


坐上“时光机”, 国内药企冲向东南亚

坐上时光机回到恐龙时代作文,坐上时光机穿越到唐朝作文,坐上时光机穿越到恐龙时代作文,坐上时光机穿越到古代作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氨基观察

东南亚,是一个让互联网巨头又爱又恨的地方。

过去十年,中国投资人在东南亚砸了近168亿美元,除了BATJ等互联网巨头,包括高瓴资本、鼎晖投资、等各类财投、战投等多种力量纷纷涌入东南亚。

目的只有一个,乘坐“时光机”回到20年前的中国,在东南亚复制奇迹。但“搏杀”多年后,他们发现,事情没有那么简单。

东南亚看似整体市场规模大,但各国市场本质是分裂和区隔的,即使是同一个国家,内部也极为分散。这种复杂的人文环境,注定了这里的平台很难一家独大。

如今,故事的开头没有改变,只不过主角变成了中国药企。

蓬勃的经济增长动力、巨大的市场缺口、不断优化的政策以及对中国药企而言的重要战略性,都让东南亚成为中国药企的下一个淘金地。

或主动,或被动,国内药企纷纷冲向东南亚市场。故事,会有什么不同吗?

一直以来,整个医药创新药行业,只有3个世界,美国、欧洲和其他。

如今,站在出海的十字路口,国内药企有了不一样的选择。

4月12日,中国生物制药旗下子公司正大天晴康方与Specialised Therapeutics(下称ST公司)签署了一项合作与许可协议。

根据协议,ST公司将引进正大天晴康方PD-1单抗安尼可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巴布亚新几内亚,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11个国家的独家销售权。

实际上,这不是国产PD-1第一次进军东南亚。3月底,君实生物也将特瑞普利单抗东南亚地区的商业化权益,授予【【淘密令】】。

借船出海的药企,已不再少数。不仅包括上文提到的正大天晴康方、君实生物等,还包括信达生物、诺辉健康等。

早在去年5月份,诺辉健康就与Prenetics Group Limited共同发布了常卫清“出海”东南亚的战略合作。

实际上,不仅有借船出海,也有国内药企希望靠自己打开东南亚市场。上文提及的【【淘密令】】,便是康哲药业东南亚商业化的子公司。

而像传统药企科兴制药,在东南亚深耕已久,更是希望作为国内药企出海东南亚的平台。得益于其在海外注册、合规审计、营销网络等方面的丰富经验,2022年以来,科兴制药先后与海昶生物、迈博药业、东曜药业等药企,就白蛋白紫杉醇、英夫利昔单抗、贝伐珠单抗等重磅药物达成战略合作,借助科兴制药的海外商业化平台出海。

再比如万泰生物。受限于产能等问题,全球范围内HPV疫苗都出于供不应求状态,万泰生物也在不断推进出海事宜,瞄准东南亚、南亚等地。目前,其二价HPV疫苗已获得泰国、柬埔寨等国的上市许可,能正式出口到上述国家。

越来越多的药企,正在加入掘金东南亚这一阵营。

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有着近7亿人口的东南亚,已然成为药企出海的下一个应许之地。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生老病死,自然有着强烈的医药消费需求。CPhI Insight数据显示,2020年东南亚医药行业市场规模达400亿美元,预计未来5年内增长将超过11%,市场空间广阔。

具体来看。首先,东南亚人口基础庞大。东南亚总人口接近7亿人,并且老龄化趋势也在加深。有数据显示,2020年东盟60岁以上人口占比约为10%;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增加至20%左右。

7亿人的市场需求有多大?仅以HPV疫苗为例,当前我国适龄女性接种率不足1%,需求缺口超过10亿剂。而万泰生物在定增公告问询函中曾测算,东南亚HPV疫苗市场大约有12亿支的市场需求,丝毫不逊于国内市场。

而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医药消费、临床需求,也将进一步为国内药企出海东南亚创造新的市场。

其次,东南亚的支付能力也在跟上节奏。一方面,东南亚国家全民健康覆盖比例不断提升,各国之间自费水平有较大差异,但随着政府对于报销力度的加大,自费比例在逐渐下降。如下图所示,泰国目前自费支出占比已经不到10%。

医保支付跟上节奏的同时,东南亚的经济也在持续增长。到2022年,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将有5000万人步入中产阶级行列。不难看出,东南亚有支付能力的高收入人群也非常可观。这意味着,自主支付能力也在跟上节奏。

何况,因为基础薄弱,东南亚目前属于医药研发荒漠,医药行业严重依赖进口。

如下图所示,除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越南、菲律宾、泰国对于进口药的消耗费用,占比均超过50%,越南更是接近70%。

随着经济发展以及中产阶级的规模扩大,人们一定是追求更优质的医疗资源,而这是现阶段东南亚本地药企无法提供的,恰是国内药企的机会。

当然,东南亚国家也在奋起直追。比如越南,今年2月份提出一个雄心勃勃的目标,到2030年,越南生物技术在部分重要领域上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跻身亚洲生物技术智能服务十强之列;到2045年,越南成为世界上生物技术发达的国家、智能化生产和服务中心;生物产业对GDP的贡献为10%-15%。

不难看出,近几年,东南亚国家正不断加强全民健康覆盖和健康体系建设,各国政府也在大力提高药品准入门槛,优化监管审批程序,叠加医药消费需求的持续增加,市场机遇凸显。

也难怪,过去两年,国内药企出海东南亚的步伐不断加快。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好药,就应该到更广阔的天地去。

出海不再是药企的选择题,而是必选题。尽管当下,国产创新药加速出海,重磅BD交易频现,但这并不会改变海外是历炼场的现实。

时至今日,FDA依旧欢迎中国创新药,但审核日益严格,这也让创新药出海难度不断上升。多数药企“闯关”未能如愿以偿,真正完成出海的国产创新药寥寥无几。

这或许是药企转道东南亚的现实因素。当然,尽管比不得美国,但东南亚市场前景也比较广阔,有着广泛的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

选择大于努力,时代先于实力。但更多时候,机会还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国内药企闯关东南亚也有不小的挑战,比如需要熟悉不同国家的监管、注册要求,如何选择合适的出海合作伙伴等等。此外,任何单一东南亚国家的医药市场体量并不大,如何高效覆盖整个东南亚国家,也是需要考虑的事情。

无论如何,越来越多药企的行动,让我们看到,更成熟、更广阔的美国市场之外,东南亚等新兴市场也可以成为药企出海的目的地。

至于选择哪个市场作为突破口,找到适合自己的出海路线,是当下每一家药企应该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