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对中国人思维影响 ChatGPT会带来哪些影响
淘宝搜:【天降红包222】领超级红包,京东搜:【天降红包222】
淘宝互助,淘宝双11微信互助群关注公众号 【淘姐妹】
作为全新的人工智能(AI)语言模型,ChatGPT诞生于2022年11月30日。目前,虽然其尚处于试运行阶段,但已经产生了极为震撼的影响。对此,我已在本专栏发表文章《ChatGPT冲击波已来,高等教育应做好准备》(2023年1月10日第3版),探讨了其对全球高等教育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1月28日,美国“内幕”网站发表文章称,“ChatGPT才出现两个月,就已造成了难以言喻的混乱。”
虽然ChatGPT诞生于去年,却有媒体把2023年视为ChatGPT元年。在我看来,这主要想说明,2023年将是人们不得不面对ChatGPT所引发混乱的一年。
ChatGPT带来的惊喜与焦虑
自诞生伊始,ChatGPT便受到了人们的狂热关注,各国注册者众多,但往往被告知“现在已经满负荷运转”而无法注册。
历经月余,我终于在不久前注册成功,随后亲历的一些试验结果既令人惊喜和赞叹,也让我和诸多教育工作者一样感到担忧。
我的一个体验是――用英文发出指令,“请写一首包含白雪与树林的(英文)诗歌”。在不到一分钟的时间,ChatGPT就给出了一首近乎完美的英文诗歌。我将其在朋友圈发布后,有许多英文系教授都深感惊喜,并赞叹“水平相当高!写得极好!太神奇了!”
当然,ChatGPT的功能远不止于此。据“内幕”报告称,研究人员最近让ChatGPT通过了美国一项极其艰难的考试――美国医疗执照考试。该考试由三部分组成,报告称,ChatGPT“在没有任何培训或强化的情况下,所有三项考试成绩均达到或接近通过门槛”。这一成绩自然得到人们的夸赞。
然而在称赞背后,人们应该看到ChatGPT之于学术界的焦虑与恐慌。
事实上,在ChatGPT刚刚问世不久,很多人就感受到它给写作带来的巨大威胁。以《大西洋月刊》为例,它在ChatGPT诞生不到10天,便连续发表两篇颇有些耸人听闻的文章,一篇题为《大学中的论文已死》,一篇题为《高中英语的终结》。
将两篇文章对照看,不难发现其所论述的是一回事儿,即从中学到大学,人们在语文教育与通识教育中一直训练学生掌握的写作本领已经走入死胡同。正如《大学中的论文已死》中所说,高校中的论文,尤其是本科生论文,长期作为人文教育的核心,是我们教育学生如何研究、思考和写作的方式。但是,人工智能的出现造成了整个传统即将被彻底颠覆的现象。
《大学中的论文已死》一文还引述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副教授凯文・布莱恩的话――他对ChatGPT的表现深感震惊,认为如此一来,自己就无法再给学生布置课外作业了。
事实上,构建语言技术的工程师和语言教育工作者都没有为这一新生事物的出现及其后果做好准备。
学术界仓促应战
虽然几年前人们已经在谈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但当ChatGPT如海啸般迎面砸来时,学术界基本上还是属于仓促应战。目前看,最主要的应对措施就是政策封堵、禁止使用或限制性使用。
由于学校中已经出现学生使用AI生成的内容冒充个人作业,而人工智能造成的剽窃行为在当下的学术规则中很难得到证明,包括英国、法国、美国在内的诸多教育部门均出台政策,禁止在学校使用ChatGPT。
当然,学术界受到的影响更大。1月26日,《科学》主编索普以社论的形式发表题为《ChatGPT很好玩,但不能成为作者》的文章,称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ChatGPT已经成为一种文化轰动,且对科学界和学术界造成严重影响。
ChatGPT对撰写科学论文所带来的影响很令人担忧。他说,人们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发现,有大量由ChatGPT创建的论文摘要被提交给学术审稿人,但被发现比例不超过63%。他预计,今后这种由人工智能生成的文本将会更多。
索普强调,多年来,《科学》系列期刊的作者会签署一份许可证,证明“该作品是原创的”。对于该刊来说,这足以表明ChatGPT所编写的文本是不可接受的――毕竟它是从ChatGPT中抄袭而来。
索普说,我们现在正在更新编辑规则,强调不能在作品中使用由ChatGPT(或任何其他人工智能工具)所生成的文本,数字、图像或图形也不行。他特别强调,人工智能程序不能成为作者。如有违反,将构成科学不端行为,这与窜改图像或抄袭无异。
在《科学》发表社论的前两天,《自然》也发表文章指出ChatGPT等工具威胁着科学的透明度,进而宣示该刊使用它们的基本规则,即任何人工智能工具都不会被接受为研究论文的署名作者,因为任何作者都承担着对所发表作品的责任,而人工智能工具无法做到这点。文章同时指出,如果研究人员使用了有关程序,应该在方法或致谢部分加以说明。
包括《细胞》《柳叶刀》等在内的诸多科学类期刊也都发布了与此大体一致的规则。
高校被迫修改反剽窃条例
相比科学界,高校受到的影响更大。
1月22日,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每日斯坦福》发表文章称,根据该报进行的一项非正式民意调查,有大量学生已经在期末考试中使用了ChatGPT。1月28日,《福布斯》发表文章称,“89%的学生承认使用ChatGPT做家庭作业,教育工作者正在与剽窃作斗争”。
若想知道问题的严重性,不妨来看看《福布斯》对学生所做的详细调查。
其中,48%的学生承认使用ChatGPT进行家庭测试或测验。
53%的学生用它写了一篇论文,22% 的学生用它写了一篇论文的大纲。72%的大学生认为ChatGPT应在他们的大学网络中被禁用。
同时,在对ChatGPT有所了解的大学教授中,有72%的教授担心其用于作弊;超过1/3的教育工作者认为,ChatGPT应该在学校尤其是大学中被禁止,而 66%的人支持学生使用它。
学生之所以对此趋之若鹜,实在是因为ChatGPT的功能过于强大。
根据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MBA教授泰维奇的说法,ChatGPT在常青藤联盟MBA级别的运营管理考试中的表现能获得“B或 B-”的成绩。据《华尔街日报》报道,美国犹他州韦伯州立大学的一位教授要求ChatGPT用他的声音写一条推文。几分钟内,该程序发出了十几条消息。这位教授对此的反应是,“天哪!这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作弊工具。”
由此,是否禁止ChatGPT真的成了人们需要面对的一个问题。当然,更多教师在思考该如何在自己的课程、学习指南中去部署阻止作弊的策略,并确保学生学会独立思考。
美国一些高校已经将新技术纳入其学术诚信中。华盛顿大学和佛蒙特大学等已经修改了它们的学术诚信策略,将使用ChatGPT等人工智能工具纳入剽窃等学术不端范围。
能否拓展使用
当然,也有一些教师对ChatGPT的出现与发展持更积极的态度。
据报道,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副教授莫里克鼓励自己的学生使用ChatGPT。在他看来,“我们已经身处人工智能的世界,那就让我们分享人工智能的成果吧”。
需要注意的是,莫里克在接受采访时说:“即使我不要求(他们使用ChatGPT),也可能无法阻止他们(去使用)。”这其中的无奈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
莫里克也承认,对于人工智能如何改变课堂评估,自己同样焦虑,但他认为教育工作者要与时俱进。他强调,当年高校曾经教学生如何在一个有计算器的世界里做数学,现在高校面临的挑战是要让学生意识到,世界再次发生变化,我们要教会他们怎样适应这种变化。
赞同者中,有人持一个有趣的观点――目前专门校订英语写作中语法问题的人工智能程序Grammarly早已出现,既然人们可以使用它修改自己的语法、语汇等,为什么不能将ChatGPT视为此类程序的一种扩展呢?
值得注意的是,近日,《美国高等教育纪事》发布公告,该报将与大学创新联盟主办网络会议,讨论“用于学生的人工智能工具”。
该报指出,人工智能已经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但随着其进入高等教育,如何使其成为以学生为中心的使用工具?高校是否会采用人工智能已经不再是一个问题,现在关注的是如何合乎道德且高效地应用人工智能,改善学生的体验。
希望教育领域、学术界和技术专家在此次会议上围绕高教机构如何从人工智能中受益展开讨论。
对此,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作者:郭英剑(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
来源:《中国科学报》 (2023-01-31 第3版 大学观察 原标题为《ChatGPT:“堵”还是“疏” ,这是个问题》)
半糖婚姻怎么样 半糖谈情感
半糖夫妻的意思,半糖情感,半糖状态的恋爱是什么意思,《半糖》近日,“70后”作家、四川省作协副主席骆平出版了新作《半糖时刻》(浙江文艺出版社)。这部小说通过高校知识分子家庭生活的书写,描摹了中年高知女性的情感与精神困境,以一种独立又温润的女性思想,治愈现代女性的多重焦虑。
4月9日,骆平出席了在上海建投书局举办的《半糖时刻》新书分享会,与座谈嘉宾黄昱宁、小白一起交流小说《半糖时刻》的创作体会,以及书中描写的女性的中年困境和“半糖”婚姻。分享会上,三位嘉宾也分别就当下社会的婚姻关系、女性主义、ChatGPT创作等话题展开了热烈交流。
活动现场 本文由出版方供图
“饮食男女”:我们最原始的欲望
《半糖时刻》是作家骆平高知女性系列的第二本,第一本书名叫《过午不食》,两本书名都与饮食有关,这是她的有意为之。中国传统文化中讲究“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食色性也”,人类的生存都是与食物、性等元素紧密相关。创作视野由形而上转向现实主义视野后,骆平开始想要创作与人类最原始的欲望有关的作品,这一系列正是伴随她创作心态转变而诞生的作品。而《过午不食》其实是佛教用语,在她的理解中,对于人类而言,无论是饮食还是其他欲望,到了一定的年龄,或者说到了一定的程度,都需要有克制、有分寸、有火候的把握。怎样的分寸?怎样的火候?怎样把握?《半糖时刻》试图回答这个问题。年轻时我们需要非常多的甜蜜,需要“全糖”的状态,甜到发腻也都很好,但是随着到达了一定的年龄和阅历,那些特别激烈的东西就不再被需要了,这时候我们只要“半糖”就好,一切都是刚刚好的温淡的状态。
同为年龄相仿的高知女性,黄昱宁在拿到这本《半糖时刻》后很快读完了。在她看来,这种感同身受的体验让她更易进入文本中,相信读者的阅读体验也会有类似的感受。故事的一气呵成使读者在一旦进入以后很难轻易放下,而书里的很多细节、反映的生态环境都非常真实。能够很明显地看得出生活的痕迹,而不是是从其他文本或电视剧中复制出来的刻板情节。
上海作家小白提到,在阅读之前他曾经对有些段落捉摸不定,但和骆平闲聊听说她是研究电影学的学者,这些疑惑一下子就解开了。书中很多人物的动作、对话都给人一种存在另外视角的感觉。换句话说,这些人物既是在骆平设定的小说世界里生活,其实也在小说的世界里表演,他们是有意识的。细读《半糖时刻》,他相信一定有超越情感、婚姻的,更为复杂的东西在里面。
骆平说:“有一点我们必须要去面对和接受,就是爱情的产生和消亡是有自然规律的,有它新陈代谢的固定周期。当我们到了中年以后,荷尔蒙减弱了,需要更多的多巴胺。在婚姻关系中,不论初婚还是二婚,婚姻中产生的新的激情和火花,都不足以让我们像年轻时那样有激烈的感受。就像当我们二十岁的时候跑马拉松,和到了四十、五十再跑马拉松的时候,体力是完全不同的。这是由人的自然属性决定的。”
活动现场
女性主义的真谛:把握自己
骆平接着提到,《半糖时刻》中她更多是想表达这样一种感受:能看到在中年夫妻的婚姻关系中更冷静的、有算计、有理智的一面,她觉得这意味着我们非常理智地把控自己的生活。人到中年以后,高知女性到达了一定的精神思考层面以后,能够自主、自如地把控生活,包括婚姻,这其实是很圆满的一种状态。其实女性主义的真谛就在于把握自己。《半糖时刻》试图回应如何看待当代婚姻关系的问题,也许也是一种婚姻范本。
回答主持人的提问,骆平也提到了最近掀起讨论热潮的上野千鹤子。她格外同意上野所说的独立精神与渴望恋爱是不矛盾的,女性主义不是把女性变成男性。她笑着举例:“我经常听到一句话,‘把女生当成男生用,把男生当成畜生用’,虽然这是一句比较搞笑的形容工作状态的话,但也反映出现在女性思想的宣传往往会进入这种误区。”把女性变成男性,这恰恰是来自男性视域的观点。而女性主义是要认同并保持女性自身独有的性别优势的。黄昱宁认为,上野千鹤子之所以可以在东亚社会掀起如此巨大的讨论声量,也许是因为相比较西方女性主义学者,东亚女性对彼此的处境会具有更多的共鸣。
作家毛尖在本书的推荐语中写到:“中年女性的情感方程,是青春与残年的量子纠缠,也是释放和锁守的力学平衡。”黄昱宁以过去两年常见的影视行业现象举例,很多女演员都在表达自己“无戏可拍”的诉求,这实际上折射了一种整体东亚社会对女性年轻的歧视。作为出版社从业人员,她能感受到近来这个话题很热,但是热归热,大家对女性主义的认识往往都还处在非常浅的层次。读者有阅读相关方面书籍的渴望,但是又常常还处在对理论“生吞活剥”的阶段,最后的结果就是像骆平所说的,“很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黄昱宁提到,上野千鹤子强调家务劳动的重要性,提出了这个问题中经济价值的度量,是一种非常务实的考量,也得到了很多的呼应,也许这就是因为舆论场中一直缺乏相应的谈论。作为出版从业者,她也认为,需要更多这样的书,让大家的视野变得广阔一些,只有见的世面越多,对女性主义的把握才会更加全面。
小白也补充道,中年女性群体的自我意识在慢慢觉醒,期待能看到关于自我的题材,写作和阅读是双向的过程,作者也不是凭空想出来的,她看到题材也看到读者,看到两者之后才会往设想这样一个作品,像骆平和上野千鹤子这样的作者跟女性读者双向互动,她们的作品越多,读者对自我意识认识得越深,反过来像这样的作者就会越多。这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同时,这也是骆平和很多女性主义作家写这样作品的意义所在。
骆平最后总结:“在《半糖时刻》里有一句话,是我想对中年女性的情感状态做的注解,这句话是这样写的:‘中年女性既是有情的,也是无情的。’‘有情’指终其一生,女性都有产生新情感的权利和契机。而‘无情’是指到了一定的人生积累状态,女性生命的宽度、广度、厚度都大大超越了青年时期,情感生活在她所有生命中所占据的比例会越来越小,这是一种无情。另外一种无情,更是指中年女性更加善于把控自己的情感走向,她知道什么样的情感是被允许的,什么样的情感是看看就好,什么样的情感是避而远之,她能够把控,所以她是无情的。”
关于ChatGPT:读者是最终裁判
在谈及最近大热的“GPT”话题时,小白认为,作家面对ChatGPT有两种状态,有的作家恐慌自己以后会失业,有的作家玩了一下觉得,ChatGPT那么傻,给它30年也赶不上自己。但小白觉得,ChatGPT虽然有很多问题,但四代、五代发展下去肯定会解决的,只是它肯定替代不了写作。因为写作过程中的所有直接感受都跟文本密切相关,GPT不具有人的身体意识,它在本质上和人的写作有差异,但是GPT一定会对未来的科学研究等其他各种工作带来非常大的冲击。
黄昱宁写过一篇轻科幻短篇小说《文学病人》。好几年前AlphaGo的时候,她就开始假设机器人能替代人写作的时候,会有一场决战,就像AlphaGo围棋的决战一样,让人类读者通过盲选来做裁判,而且选择不光是主观选择,还有一些检测心跳、血压、肾上腺素的量化标准,来确定读者是否被它打动了。写作中她逐渐发现,作品到底受不受欢迎,最终的裁判是在读者手里。无论AI如何进化,人的思想性,原创性是机器得以驱动的前提。同时,她也提出,不能忽略作家在创作中的人性还剩下多少的问题,这个问题可能比标准是否还存在的问题,比机器是否会抢走作家的饭碗更紧迫一点。
在分享会的最后,骆平表示下一部作品还是会用跟食物相关的元素和概念来命名,而初衷还是要回到人类最本源最本性的层面去做探讨。在之前关于高校的创作题材里,骆平更多是从家庭生活的层面进行表达,而在下一部作品里,她更多想反映高知女性的职场生活。高校的职场是怎么样的?大学里的工作是怎么样的?大学里的高知女性在工作的时候是什么状态?在生活中又是什么样的状态?骆平将会在下一部部作品中更多去聚焦、书写和呈现。骆平说:“高校有非常多还没有被我发掘和关注到的领域,我会一边工作,一边悄悄做潜伏在高校中的写作者,慢慢挖掘出来,慢慢写给大家看。”